近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體現黨中央、國務院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這是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印發的第一部五年規劃,對未來一段時間做好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管理工作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歷史意義。
圍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規劃》突出旗幟鮮明的政治主題、突出改革創新的核心位置、突出協調發展的大局視野,聚焦目標研判、聚焦化解風險、聚焦基礎建設,凝練提出“十四五”時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思路、目標指標、重點任務和重大戰略舉措,為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往哪走”“走到哪”“走得到”“走得好”奠定堅實基礎。
明確“往哪走”
把握新時代對應急管理工作新要求,堅定踐行新理念
《規劃》在總體思路上,秉持一個理念,堅守一個主題,貫穿一條主線。
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理念!兑巹潯穲猿忠匀藶楸镜脑瓌t,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國民安全素質、應急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兑巹潯穲猿诸A防為主的原則,健全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強源頭管控,夯實安全基礎,強化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兑巹潯窂牧鶄方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一是構建權威高效、規范有序、信息暢達、專業支撐、執行有力的現代化應急指揮體系,二是從風險辨識、評估、監測、管控等全過程建立現代化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三是建立具有多層級、多主體、專業化、機動性等特征的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現代化應急救援力量,四是構建統一管理、科學儲備、快速精準、全程臨控、節約高效的現代化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五是從理論研究、學科建設、科技研發、檢測檢驗和教育培養、技能培訓、人才管理、專家隊伍建設等多項工作建設現代化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體系,六是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構建具有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動態更新等特征的現代化應急管理法治體系。
指明“走到哪”
抵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大挑戰,謀篇規劃新目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兑巹潯肪劢棺匀粸暮εc事故災難兩大領域,深入分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應急管理的內在要求、具體表征,提出全社會防范和應對處置災害事故能力顯著增強的短期目標和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的長期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規劃》將其分解為“防”和“救”兩個方面: 一是抓住“防”,即災害事故發生前的預防,包括形成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建成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更加健全,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高,災害事故風險防控更加高效;二是緊盯“救”,即把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包括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全面加強、布局更加合理,應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應急救援效能顯著提升。
《規劃》圍繞自然災害與事故災難應急體系建設的總體任務和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中心目標,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設置7個核心指標。 其中,安全生產4項,包括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既反映經濟發展整體安全水平,也注重控制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雙下降”。防災減災3項,包括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既全面反映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也注重控制受災人次。
怎樣“走得到”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奮楫篤行新任務
“十四五”時期,我國安全生產仍然處于爬坡過坎期,各類安全風險隱患交織疊加,生產安全事故仍然易發多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也給人民群眾安全感受帶來極大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兑巹潯穱@能力建設,按照目標指引任務的原則,提出了七大類主要任務和五大類重點工程。
第一,更加突出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兑巹潯吩谥饕蝿罩,明確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地方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并將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評價體系,并從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應急指揮體系、應急救援體系、風險管理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共治共享體系等方面部署了具體的工作任務;在重大工程中,從管理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巨災應對能力、綜合支撐能力、社會應急能力五大方面全方位布局了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工程,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基礎。
第二,更加注重提升應急處突能力!兑巹潯窂膽迸c防控兩個方面部署如何提高應急處突能力。在應急能力方面,一是按照常態應急與非常態應急相結合,建立國家應急指揮總部指揮機制,按照信息權威、指揮權威、職責權威的要求全面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二是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協同機制和災害事故應對處置現場指揮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作用,解決現場處置問題;三是組織開展實戰化的應急演練,鼓勵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常態化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針對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演練,根據演練情況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強化實戰練兵。在防控能力方面,一是突出重點行業領域,因為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煤礦、交通、消防、;返戎攸c行業領域,《規劃》為此設置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重點專欄,對重點行業領域提出了具體任務要求;二是創新方式方法,長期以來,我國安全生產工作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安全檢查不徹底,《規劃》提出運用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強化遠程監控預警,建設災害事故監測預警網絡,設置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專節,同時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綜合施策推動解決問題。
如何“走得好”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應急資源布局,落地落實新舉措
《規劃》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舉措,配備3項保障措施,確!笆奈濉逼陂g應急管理事業如何走得好。
重大政策方面,《規劃》綜合把握制定依據與實施可行性,提出了投資、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政策,具體包括:一是為提高應急管理創新能力,提出制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設置安全監管監察能力建設專項投資等政策。二是為提高災害事故防控能力,提出防災減災救災基礎設施用地納入計劃及優先保障、企業安全技術升級改造貸款優惠等政策。三是為提高巨災應對處置能力,提出應急處置期間政府緊急采購簡化、運輸資源征用及災后補償政策。四是為提高綜合支撐保障能力,提出完善推廣先進與淘汰落后安全技術裝備目錄、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等政策。五是為提高共建共治共享能力,提出完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加強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等政策。
改革舉措方面,《規劃》立足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包括:一是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提出建立各級政府應急指揮部、整合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實行應急管理部門準軍事化管理、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等舉措。二是深化災害事故預防體制機制改革,提出健全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編制自然災害風險和防治區劃圖、建立更加嚴格規范的安全準入體系等舉措。三是深化應急救援體制機制改革,提出優化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力量布局和隊伍編成、完善航空應急救援空域保障機制、建立跨部門應急物資保障機制等舉措。
組織實施方面,一是為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提出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規劃各項任務的推進計劃、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確保規劃實施有序推進,確保重大舉措有效落地,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二是為發揮重點工程項目的規劃載體作用,提出加強資源統籌,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完善財政和金融政策。統籌資金使用,整合優化資源,形成政策合力。三是為強化任務落實情況,提出由應急管理部組織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跟蹤進展情況,分析存在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加強督促落實。
總之,腳踏實地把《規劃》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必將對未來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必將對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必將進一步提升應急管理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